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现状概况
摘要:
中国近海海岸线长,海域辽阔,生态环境非常复杂,生态系统多样,底栖生物分布及类群组成变化多端,是进 行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重要海域。本文从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起源开始探讨,介绍了中国近海渤海、黄海、东海等一系 列不同海域中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情况,并讨论了可能影响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。
关键词:
中国近海 小型底栖生物 现状
姓名:
王雅婷
作者单位:
(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·青岛 266071)
栏目:
页数:
Array
正文:小型底栖生物包括线虫、桡足类、介形类等类群,是海洋 底栖食物网中很具有影响力的环节,对食物网动力学有直接 或间接、正面或负面的影响,同时也是水层—底栖生态系统耦 合过程中关键一环。通过观察小型底栖生物空间分布和类群 组成及其与水体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,可对陆架海底生态 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了解,并对海洋污染监测有一定指示。 中国大陆架海岸线 18000 km 长,涵盖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 海域,近海海域面积 472.7×104 km2,纬度跨度大,生态环境复 杂。黄河、长江等河流输入大量淡水和泥沙,黑潮、冷水团等 特殊水文现象也增加了生态环境复杂程度。 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,是对整个中国近海海域研 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同时也是底栖生物研究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。
1 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起源和发展进程 十九世纪中叶动吻类被发现,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开始发 展,20 世纪初得以系统展开,相关研究集中在砂质潮间带海 域。meiofauna 一词创建于 20 世纪中叶,此举对小型底栖生 物研究有极大推动。届时,Mare 提议以 2 mm 作为小型底栖 生物的上限,后来又被更改为 0.074 mm,如今 0.5 mm 被认为 是小型底栖生物上限。 随着抓斗式采泥器和底拖网的使用,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空间得到扩展,不同类群新种鉴定、区系描述也随之展开。描 述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,同时亚显微 结构开始用于系统演化研究。20 世纪 80 到 90 年代,功能生 态学开始发展,互联网数据库 Nemys 和 WoRMS 小型底栖生 物种名录的发布是其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。20 世纪 90 年代 末起,出现更多有关于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。 
2 国内研究概况 
2.1 研究开端和发展 我国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加入《海洋调查 规范》海洋生物卷,随着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成熟和设备的逐 步完善,在1986~1988年,和2005~2007年间又经历两次修改, 最新海洋调查规范(GB-国家标准 2007)更先进、规范。 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渤海海域和黄海海域,之后在这些 海域产生了更多的调查结果,进展日益成熟。进入 21 世纪后,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、象山港小型底栖生 物群落研究等取得了一定进展,黄海冷水团的相关研究也日 益充实。2.2 可能影响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因素 
2.2.1 一般环境因素 (1)沉积物粒度。底栖环境中粒度参数与氧气供给、间质 水流动性、底栖生物生存空间息息相关,这些均可能影响小型 底栖生物丰度、生物量和类群组成。 (2)总有机碳(TOC)和叶绿素含量。TOC 含量能反映出 有机环境与食物来源,叶绿素含量及其组成也意味着食物来 源数量与类型。小型底栖生物增殖与食物来源相关,其丰度、 生物量可能随 TOC 与叶绿素含量产生变化,由于摄食类型不 同,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与叶绿素组成、TOC与叶绿素比值 有一定关联。 (3)水深、底温、底盐等其他环境因素。随着水深增加,光 照、海水流动性等因素会发生一定程度改变,从而可能影响到 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和类群组成;同时,由于不同类群最适温度、 耐淡水能力等的不同,底温、底盐也可能会影响小型底栖生物 类群组成。 
2.2.2 河流入海影响 (1)黄河。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区底质颗粒较细,有利于小 型生物生长,此水域有极高沉积速率和悬浮体浓度、高密度水 下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等,沉积环境极不稳定,不适宜大多数 大型动物定居栖息,同时减少小型动物被捕食的可能性。故 此水域小型与大型动物丰度之比很高。 (2)长江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在长江巨量径流、复杂流系 结构和特珠地形共同影响下形成独特生态特征,冲淡水携带 来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氮化合物,可能使小型底栖生物尤其 是桡足类和多毛类数量增加。长江水带来的有机污染物、重 金属等,以及河口大型工程等人类干扰的环境胁迫对河口生 态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。 
2.2.3 特殊水文现象 (1)北黄海冷水团。北黄海冷水团在水面 15 米以下,温 差大、盐差小,温、盐性质相对稳定。该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 物时空分布有持续的、不随季节改变的影响,冷水团周边小型 底栖动物丰度、生物量均高于冷水团中心。 (2)黑潮。黑潮是沿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的一支强 西边界海流,高温高盐,流量大、厚度大。其造成的盐度、温度 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型、小型底栖生物增殖。 
3 结论 
关于中国近海的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已有相当程度的进展, 渤海、黄海的研究和各河口的成果较多,东海和南海近年间的 研究也逐步展开。中国各个海域间水体相连,有洋流沟通,大空间尺度研究很有意义,这可 能是未来研究中重要的方向。 作者简介:王雅婷,1990 年 9 月,女,湖北武汉人,中国海 洋大学 2014 级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,海洋生态动力学方向。 
参考文献 
[1] Heip,C.H.R.&MVincx&G.Vranken.The ecology of marine nematodes[J].Oc- eanography & Marine Biology, 1985, 23(23):399-489. 
[2] Neves,RC.&M. VS rensen&M. Herranz. First account on kinorhynchs from Portugal,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: Echinoderes lusitanicus sp. nov. and E. reicherti sp. nov[J].Marine Biology Research,2016, 12(05): 1-16. 
[3] Cao,C.&F.Cai&Y.Zheng&C.Wu&H.Lu&J.Bao&Y. Xu.Topography charac- teristics and profile type of China offshore submarine.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(Science and Technology) ,2014(45): 483-494. 
[4] Mare,M.F. A study of a marine benthic commun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icro-organisms[J].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, 1942, 25(03):517-554. 
[5] Eleftheriou A, Mcintyre A.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marine benthos[M]. (Third Edition) 
[6] 张志南,李永贵,图立红等.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小型底栖生物 的初步研究[J].海洋与湖沼,1989, 20(03):197-208. 
[7] 张志南,周红,于子山等.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[J].海洋与湖 沼,2001,32(02):139-147. 
[8] 华尔,张志南,张艳.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[J].生态 学报,2005,25(09):2234-2242. 
[9] 于青,周红,张凯等,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影响[J].中国 海洋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6,46(12):60-67. 
[10] Cooke,B.C.&I.DGoodwin&M.J. Bishop.Small-scale spatial structuring of in- terstitial invertebrates on three embayed beaches, Sydney, Australia[J]. Estu- arine Coastal & Shelf Science, 2014(150):92-101. 
[11] S.C. Tripathy, S. Pavithran, Deep chlorophyll maximum and primary produc- tivity in Indian Ocean sector of the Southern Ocean: Case study in the Sub- tropical and Polar Front during austral summer Deep-Sea Research II , 2011,118 (2015): 240-249. 
[12] 周百灵,孟昭翠,赵峰,徐奎栋.长江口外海域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和时空变化[J].生态学报,2015,35(15): 5050-5063. 
[13] 张以恳,杨玉玲.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多年变化特征分析[J].海洋预报, 1996,13 (04): 15-21. 
[14] 潘丰,张有广等.黑潮延伸体区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分析[J]. 海洋预报, 2012,29(05): 29-38.

评论